返回
首页

2024/8/29 15:29:42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临床诊治12要点

来源:张师前      作者:      浏览量:70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是起源于卵巢、病理组织学与原发于子宫内膜的内膜样癌相似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OEC发病率仅次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OC),约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10%,常伴有子宫内膜病变。OEC的发病率有地域差异。妊娠次数、绝经年龄、输卵管结扎和绝经期激素替代疗法与OEC的发生密切相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下OEC的诊治要点。



1、OEC巨检多为囊实性,囊实性成分比例不同。镜下细胞形态多样。WT-1,ER/PR和p53是OEC常用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常见ER/PR(+)、大部分WT-1阴性、p53野生型表达、PAX8阳性、NapsinA阴性、部分HNF1β(+)。

2、疾病早期所表达的CTNNB1、PTEN、MSI分子改变,有望成为早期诊断OEC的标志物。有条件时推荐进行分子检测和分子分型。


3、OEC多合并EMs,与EMs症状相似,易早期发现。合并阴道流血的OEC患者,需除外子宫内膜病变。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CT及MRI影像学特征用以OEC诊断及鉴别诊断。单侧较大的具有乳头状突起的囊实性结节需警惕OEC的可能性。


4、病理诊断是确诊OEC的金标准,必要时需要结合免疫组化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OEC与子宫内膜癌双原发癌的鉴别诊断标准:

①两个肿瘤无直接联系;

②肿瘤主要在卵巢和子宫内膜;

③卵巢肿瘤限于卵巢中心部分,子宫内膜癌灶小于2 cm;

④无子宫肌层浸润或仅有轻微肌层浸润;

⑤无淋巴管和血管浸润;

⑥子宫内膜伴不典型增生;

⑦卵巢内有子宫内膜异位灶。


子宫内膜卵巢转移的诊断标准:

①卵巢总体形态直径常<5 cm;

②多发于双侧卵巢,呈结节状;

③子宫肌层常见肿瘤浸润;

④血管常见肿瘤浸润;

⑤输卵管常见肿瘤侵袭。


5、疑为I期OEC的患者,推荐全面分期手术,指导后续治疗并预判预后。年轻I期OEC患者预后较好,有生育意愿和指征者可行FSS,但需全面评估子宫内膜,FSS术后推荐辅助生殖技术尽快完成生育,生育后推荐行全面分期手术。


6、全面分期手术后的IA/IB期G1/2级OEC患者不需辅助化疗,有随访条件的患者可观察。IA/IB期G3级及IC期建议术后辅助化疗。


7、IC期G1级OEC患者可考虑内分泌治疗或化疗后内分泌维持治疗。


8、II-IV期OEC患者不建议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suidan评分<3分者,推荐R0的肿瘤细胞减灭术;suidan评分≥3分者不推荐直接PDS,肿瘤广泛累及尤其累及上腹部及肠系膜根部无法满意切除或合并心脑血管及血栓栓塞性等合并症、体能状态评分3分及以上者,建议穿刺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后行新辅助化疗。


9、II-IV期OEC患者,手术后接受6个疗程辅助化疗(紫杉醇+卡铂),NACT可用于晚期OEC患者,化疗反应良好或疾病稳定者3~4疗程后可行间歇性减瘤术。


10、II-IV期G1级OEC患者术后可考虑内分泌治疗或化疗后内分泌维持治疗。


11、新诊断的OEC患者在接受手术和铂类药物一线治疗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后,推荐基于生物标志物的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也可基于化疗是否联合贝伐单抗,使用单一PARP抑制剂或联合贝伐单抗维持治疗。


12、复发性OEC患者治疗策略参照HGSOC。铂敏感复发患者若初次化疗超过6个月,经评估孤立病灶可完整切除者可行二次肿瘤减灭术,术后或无法接受二次肿瘤减灭术的患者可选择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再次达到CR/PR患者推荐维持治疗,G1级患者可选择内分泌治疗。铂耐药复发患者可选择非铂化疗及靶向治疗。晚期、复发及转移OEC患者,若为MSI-H/dMMR,或肿瘤突变负荷(TMB)≥10突变/Mb,考虑免疫治疗作为后线治疗。

免责声明:

“卵巢癌e站”平台内所推送的内容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览、学习。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在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本平台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